第194章 萧瑟秋风今又是,换了人间!(1 / 1)

姑苏城,唐府。

岁末的寒气被高悬的大红灯笼和满院的欢声笑语驱散了几分。

府内张灯结彩,炭火烧得正旺,暖意融融,与窗外偶尔传来的零星爆竹声交织出浓郁的年节气氛。

“东家,夫人,刘大携全家来给您拜年了!”

一道洪亮而带着感激的声音在厅外响起。

只见身形魁梧的刘大,穿着一身崭新的靛蓝色棉袍,脸上洋溢着踏实而满足的笑容,领着月娘和一对粉雕玉琢的孩童走了进来。

与数年前那个在矿上灰头土脸、沉默寡言的汉子相比,如今的他眼神明亮,腰杆挺直,已是独当一面的西山煤矿总管事。

他侧过身,对两个孩子敦促道:“快,给东家、夫人磕头,说吉祥话!”

月娘衣着素净却体面,脸上早已不见了昔日的凄苦与惶恐,她温柔地拉着两个孩子,一同恭恭敬敬地跪下,口中念着早已教好的祝词:

“给东家、夫人拜年,祝东家、夫人新年安康,万事顺遂!”

“好好好!快起来,快起来,地上凉!”

江云笑着虚扶一下,眼中满是欣慰。

他转身从旁边一个精致的竹篮里取出两个鼓鼓囊囊的红包,弯下腰,亲自塞到两个孩子的小手里。

“来,拿着,买糖吃,买新衣裳穿!”

两个孩子怯生生地接过,仰起小脸,奶声奶气道:

“谢谢东家!”

月娘连忙在一旁教导:“要谢谢侯爷!”

江云摆摆手,笑道:“无妨,叫东家亲切!”

他望着眼前这温馨的一幕,不禁想起当年风雪夜里,那个带着孩子、奄奄一息跪在街角的可怜妇人。

一时恻隐之心,给了条活路,如今竟成就了如此圆满的一家人,世事之奇妙,莫过于此。

刘大这个曾经的粗豪汉子,如今将煤矿打理得井井有条,家庭和睦,俨然已是新生的模样。

而他这个真正的“东家”,乐得当个甩手掌柜,逍遥自在。

“呦!太白兄,这儿发红包呢,见者有份啊!”

一个爽朗的声音传来,只见王世文穿着一身锦袍,貂皮大氅,笑呵呵地迈进门来,依旧是那副玩世不恭的公子哥模样,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经历风浪后的沉稳。

“哈哈哈,王兄来得正好!来来来,少不了你的!”

江云大笑着,又从那仿佛取之不尽的竹篮里摸出一个红包,不由分说地塞到王世文手里。

王世文捏着红包,故作惊讶地调侃:“哟呵!我也有份?这敢情好!看来今年我王大少爷也能沾沾你东海侯的财气!”

“那是自然,今日府上,人人有份!”江云心情极佳,朗声笑道。

“那……不知我有没有这个荣幸,也讨侯爷一个红包呢?”

一个柔媚中带着几分戏谑的声音袅袅传来。

众人望去,只见柳如烟身着绯色绣金缠枝莲纹的袄裙。

外罩一件雪白的狐裘,云鬓高绾,珠翠生辉,端的是明艳不可方物,款步走入厅中。

她如今已是江南造船厂举足轻重的大股东,更是掌控着数条热门航线的贸易,说是姑苏女首富,毫不为过。

唐清婉迎上前,亲热地拉住她的手:“如烟姐姐来了!”

江云看着她,调侃道:“哎呦,现在的柳大家,手指缝里漏点沙子,都够普通人家吃用一年了,还在乎我这三瓜两枣的红包?”

柳如烟眼波流转,也不客气,纤纤玉手一伸,直接从江云手中抽走一个红包,嗔道:

“我有没有钱是我的事,你给不给,可是你的心意和诚意!怎么,侯爷如今位高权重,就看不起我们这些旧相识了?”

“给给给!哪敢看不起您啊!您可是我的……呃,‘榜一大哥’!排面必须给足!”

江云顺口说出了让在场众人似懂非懂的词,引得柳如烟好奇地眨了眨眼,却也未深究,只是将那个红包悄悄拢进袖中,嘴角勾起一抹心满意足的浅笑。

“爹爹,爹爹!我们也要红包!”

两个穿着大红袄子、如同年画娃娃般可爱的孩子,迈着小短腿跑到江云身边,扯着他的衣角,奶声奶气地嚷着。

正是江云与唐清婉的一双儿女,长子唐越和次女唐英。

“好好好,我的小祖宗们,都有,都有!”江云蹲下身,宠溺地摸了摸两个孩子的头,将早已备好的红包递给他们。

“哎呀呀,快让姨娘抱抱!”

柳如烟一见这两个粉团儿似的孩子,立刻眉开眼笑,弯腰一把将小唐英抱在怀里,

又牵起唐越的小手,逗弄着他们,眼中流露出毫不掩饰的喜爱。

侍女小青和小环则含笑守在一旁,细心照看着小主人。

岁月似乎并未在这两个丫鬟身上留下太多痕迹,江云曾问过她们对未来归宿的想法,两人皆表示愿终身不嫁,只愿留在府中伺候。

江云尊重她们的选择,在这个时代,能为她们提供一方安稳的天地,亦是幸事。

如今,江云已是名副其实的唐家家主。

岳父唐修远早已将唐家所有产业和权柄悉数交到了这位女婿手中。

然而,这却让一心只想当个闲散富贵侯爷的江云叫苦不迭,每日面对堆积如山的账本和商务决策,比让他带兵打仗还要头疼。

是的,他的爵位也已晋升。

自倭岛血战归来,功勋卓著,皇帝杨宣龙心大悦,力排众议,将他从东海伯晋为东海侯,并欲加封兵部实职。

然而,江云却以“才疏学浅,恐负圣恩”为由,坚决推辞了入朝为官的旨意,甚至主动交还了水师虎符,只保留了一个荣誉性的虚衔。

此后,他便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了推动大昌全面开海的事业之中。

数年过去,成效斐然。

如今的大昌,已稳稳掌控了通往南洋、西洋(欧洲)乃至更遥远新大陆(美洲)的黄金航线。

巨大的海船满载着瓷器、丝绸、茶叶、琉璃等大昌特产,驶向未知的彼岸,换回巨量的白银、黄金、香料以及各种新奇物产。

汹涌的海外贸易,如同强劲的血液,为大昌这个古老的帝国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,无数沿海百姓因此致富,国库前所未有的充盈。

而江云当年带回的红薯,经过皇庄的成功试种后,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推广。

这种耐旱高产的作物,在无数原本贫瘠的土地上扎根结果,活人无数,极大地缓解了困扰历代王朝的粮食危机,使得大昌的粮仓前所未有的充实。

朝廷全面接管倭岛后,将其与琉球合并,设立琉球都督府,纳入直接管辖。

从那座浸满鲜血的金山银山中产出的贵金属,大部分被投入到海外贸易中,特别是用于购买南洋那些因气候温暖、一年三熟而极其廉价的稻米。

这等于是用倭岛的矿产,近乎无偿地为大昌换回了源源不断的海外粮食,彻底补上了帝国粮食安全的最后一块短板。

同时,被更名为琉球群岛的倭岛,其周边富饶的渔场也得到了系统性开发,成为了一个大型的海产品供应基地。

腌制好的海鱼、晒干的海货,通过便捷的海运,源源不断地送往大昌各地,进一步丰富了百姓的餐桌。

开海带来的不仅是财富,更是眼界和实力的绝对提升。

当北方草原上的游牧部落,还遵循着古老的周期,试图南下劫掠时,他们惊恐地发现,面对的不再是只有弓箭刀矛的边防军。

而是成排的、会喷吐火焰与死亡铅弹的燧发枪,以及那能将城墙轰塌的可怕火炮。

几次试探性的入侵皆以惨败告终后,北荒诸部终于意识到,那个曾经与他们纠缠千年的中原王朝,已然脱胎换骨,攀升到了一个他们无法企及的高度。

大昌顺势在边境开设大型互市,用粮食、茶叶、铁器、布匹等生活必需品,巧妙地控制住了草原的经济命脉。

失去了劫掠的可能,又对中原物资产生了深度依赖,北荒诸部在不知不觉中,被一点点蚕食、分化、吸纳,广袤的草原牧场,最终彻底并入了大昌的版图。

一个曾经内忧外患、饱受天灾与边患困扰的封建王朝。

在江云这只小小蝴蝶翅膀的扇动下,已然成长为雄踞东方、辐射四海、拥有无数海外飞地与藩属的日不落帝国!

版图之辽阔,国力之强盛,远超前面所有的朝代!

在某个夏日,江云来到沿海的港口。

阳光洒在无垠的海面上,泛起万点金鳞。

码头上桅杆如林,帆影蔽日,巨型吊臂正在将一箱箱货物装上远洋海船。

力工们喊着号子,商贾们高声议价,各种口音交织,一派繁忙兴旺景象。

远处,崭新的居民区鳞次栉比,炊烟袅袅,孩童在街巷中追逐嬉戏,人人脸上都带着安居乐业的平和与希望。

望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,看着这亲手参与缔造的盛世景象,江云心潮澎湃,感慨万千。

他这只意外闯入历史的蝴蝶,终于不负此生,扇动了一场改变世界格局的风暴。

极目远眺,海天一色,海风吹拂着他的衣袂,也吹动着历史的书页。

他不禁想起那首铭刻在灵魂深处的诗篇,一股豪情与沧桑交织的情感涌上心头,脱口吟诵,声震海天。

而这气象磅礴、意境深远的词句,随着海风,迅速传遍了港口,继而传遍了整个大昌。

《浪淘沙·北戴河》

大雨落幽燕,

白浪滔天,

秦皇岛外打鱼船。

一片汪洋都不见,

知向谁边?

往事越千年,

魏武挥鞭,

东临碣石有遗篇。

萧瑟秋风今又是,

换了人间!

(全书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