试验完燧发枪的震撼余波尚未平息,众人回到王府厅堂落座,香茗的热气袅袅升起,却难以完全驱散方才那声巨响带来的激动。
赵王抿了口茶,率先开口,眼中仍闪烁着对燧发枪的浓厚兴趣:“江小友,本王对此燧发枪尚有一处疑虑。”
“王爷但问无妨。”江云放下茶盏,神色恭敬。
“方才见小友发射一次之后,须得重新装填弹药,步骤虽熟练,却也需耗费十数息时间。
若在千军万马、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,敌军铁骑转瞬即至,这装填间隙……是否会成为致命弱点?恐难以持续御敌啊。”
赵王的目光锐利,直接点出了燧发枪作为单兵武器最大的战术短板。
江云闻言,非但不惊,反而露出赞许的笑容:“王爷真是慧眼如炬,一语中的!此确是燧发枪需以战术弥补之处。然,此法并非无解。”
他稍作停顿,整理思绪,随即清晰阐述道:“燧发枪在战场上,绝非单打独斗之用。
其威力在于结成严密军阵。草民设想,可将火枪手分为三排(或更多排)。
接敌之时,第一排枪手率先齐射,巨响与弹幕足以给予敌军当头棒喝!
射击完毕后,第一排士兵即刻退至整个军阵的最后方,从容进行装填。
与此同时,第二排士兵迅速上前,进行第二轮齐射,射毕同样退后装填。
继而第三排上前射击。待第三排射击完毕,最初的第一排士兵应已装填完毕,可重新轮换至最前方进行新一轮齐射。
如此循环往复,周而复始,便能形成绵延不绝、几乎无间断的火力打击!草民将此战术,称为‘三段击’!”
江云一边说,一边用手指蘸了茶水,在桌面上简单勾勒出阵型轮换的示意图。
赵王听得目不转睛,脑中已然浮现出那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枪声连绵不绝,弹如雨下,敌军冲锋势头被一层层无情削弱的壮观而又恐怖的场景!
他猛地一拍大腿,豁然开朗,激动之情溢于言表:“妙啊!妙极!此‘三段击’阵法定然能弥补装填之瑕,将燧发枪之威力发挥至极致!”
“江小友,你不仅精通格物,更深谙兵法韬略!皇兄,您看此法如何?”
皇帝杨宣亦是眼中精光爆射,抚掌惊叹:“化腐朽为神奇!以战阵之法弥补兵器之短,深合兵法之道!”
“江小友,朕今日真是大开眼界!”他对江云的欣赏已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。
品茗交谈间,气氛愈发融洽。皇帝看着江云,感慨道:“江小友啊,你献上炼钢法、铁荆棘,已立下大功;”
“今日又献上燧发枪与‘三段击’妙法,朕一时间,竟不知该如何赏你!”
“陛下洪恩,草民愧不敢当。”江云起身行礼,神色谦逊,但目光却变得坚定起来,“其实……草民确有一事,思之已久,不知当讲不当讲。”
“哦?但说无妨!今日无论你有何想法,尽可畅所欲言!”皇帝心情极好,大手一挥,显得极为开明。
“谢陛下。”江云深吸一口气,开始有条不紊地陈述,“陛下,此前草民曾与王兄一同游历东南沿海。在那里,听闻不少海商轶事。”
“有海外番邦商人,不惜跨越万里重洋,冒着惊涛骇浪与海盗风险,前来我大昌,只为求购我国的瓷器、丝绸、茶叶。”
“其利之厚,远超想象。可见我大昌物产之丰饶,在海外备受推崇,价值连城。”
他稍作停顿,观察了一下皇帝的神色,见其认真聆听,便继续道:“草民出身商贾(虽为赘婿,亦涉经营),于商贸之事尤为敏感。”
“窃以为,此海贸一事,实乃一座尚未充分发掘的巨大金矿,若能由朝廷主导,规范经营,其利足以充盈国库,强盛国本!”
“然,”他话锋一转,语气沉凝下来,“海上非坦途。不仅有狂风巨浪之险,更有凶残倭寇横行!”
“我东南沿海百姓,饱受倭寇侵扰之苦,村镇被焚,百姓被屠,民不聊生。”
“倭寇乘快船来去如风,沿海官府疲于奔命,往往难以根除。”
“故而,草民斗胆进言:欲行海贸,必先靖海!恳请陛下,决议组建一支强大的新式水师,专司巡防海疆,清剿倭寇,护佑商船!”
“如此,既可靖平海患,保境安民,又能为朝廷开辟滚滚财源,实乃一举两得之策!”
江云将海贸之利与组建水师的必要性紧密结合,层层递进,阐述得清晰明了。
皇帝杨宣听罢,沉吟片刻,眉头微蹙:“倭寇之患,朕岂能不知?奏折年年有,请援岁岁来。只是……”
“此辈狡黠异常,依托海岛,伺机而动,劫掠便走,从不与我大军正面纠缠。”
“加之朝廷历年重心皆在北疆,于海防投入有限,致使此痼疾缠绵难愈。朕虽有心,然亦感棘手。”
江云深知倭寇问题的复杂性,但他今日的目的,正是要将朝廷的战略目光,从单一的北方草原,牵引至更为广阔的蓝色海洋。
“组建水师,巡海剿倭,亦确是老成谋国之见。然……”
他话锋一转,面露难色:“组建一支全新水师,非比寻常。打造战船、招募水手、配备军械、日常粮饷……”
“每一项皆需耗费巨万银钱。此次北征,耗费甚巨,朕之内帑亦几近掏空……”
“朝会上,若朕提出此议,恐……恐难逃户部、兵部乃至言官们的激烈反对。唉,国之大事,非朕一人可决啊。”
江云听到这里,心中那团火热被浇熄了大半,但他早有心理准备。
朝廷并非皇帝的一言堂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这也更坚定了他另一条腿走路的想法:
必须加速“天上人间”在京城的布局,疯狂敛财!即便朝廷暂时无力组建海军,他也要凭借一己之力,造大船,雇人手,远航海外,将那名为“红薯”的高产作物带回中原!
皇帝杨宣看到了江云眼中一闪而过的失落,安抚道:
“江小友,切勿灰心。明日便是封赏大朝会,你亦需上殿听封。”
“届时,朕会将组建水师、探索海外、海贸,一并提出,付诸朝议。”
“小友你可在殿上,将今日与朕所言,尤其是海贸之利,向诸位大臣详细阐明!能否促成,便看天意与你的造化了。”
“是!草民遵旨!定当竭尽全力!”江云压下心潮,恭敬行礼。
此刻,他对明日那场关乎荣耀与未来的大朝会,充满了前所未有的期待与决心。